安徽农垦集团



杭世江事迹采访侧记之二:追踪好人杭世江的人生足迹

杭世江事迹采访侧记之二:追踪好人杭世江的人生足迹

发布日期:2010-05-07 浏览次数:5726

        如果不是杭世江,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认识那座叫老嘉山的小山村;如果不是杭世江,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相识那里的父老乡亲。

    “五一”之前的白米山之行,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杭世江,这个响亮的名字总是回荡在山谷之间、清流河畔,我们一直在追踪这位“草根英雄”的人生足迹,那里的一山一石、一水一树、一花一草似乎都和我们的主人翁杭世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救一个陌生的落水妇女,不会游泳的他奋不顾身地跳入湍急的洪水中,把生留给了别人,把死留给了自己……

    倾听着当地老百姓含着眼泪的倾诉,记录着一页又一页采访札记,我们感动着乡亲们的感动,我们哀伤着乡亲们的哀伤。那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留给我的最深刻的记忆和最不经意的感动……

  (一)

    4月28日上午九时许,我正在办公室里写稿子,集团公司宣传信息中心鲍广云同志来电命我“立即出发!”,务必在中午一点之前赶到合肥与程军老总、洪浩主任及鲍广云副主任会合,一同驱车赶赴白米山。

    尽管鲍处在电话里三言两语地交代了此行目的,未及细说,但我意识到这是一次“非常采访”行动。据了解,安徽农垦动用农场宣传力量,实行跨场区采访报道某场新闻还是第一次。此前,我也在OA网上看到了杭世江的事迹,初步了解他是农场最基层的一名农工,我甚至想当然地认为他除了舍己救人,估计平时也是一个平凡的人而已,应该不会有大的、深度报道的价值?

    紧赶慢赶,最终在1点20分左右赶到了合肥市交通饭店车站顺利与集团公司领导会合。我在车上啃着面包,一边听程总、洪处和鲍处布置采访任务,大致了解了杭世江的基本情况。得知他已经58岁了,再过两年就退休了,他的妻子身体虚弱,唯一的儿子智力比较迟钝,还有90多岁的父母双亲……我的心情不禁有些沉重起来。

    一路上几们位领导一直在商量着如何宣传杭世江这一典型,认为不仅要在全系统营造舆论氛围,塑造典型,树立正气,同时还要向中国农垦、农民日报、工人日报这样的部级、中央级媒体宣传;而且要争取有关部门追认杭世江为“革命烈士”,妥善解决杭家的实际困难,流血英雄莫让家属再流泪。

    奔驰在通往滁州方向的高速公路上,看着窗外的春日景色,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沉很沉。

 (二)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在白米山农场场部作了短暂停留,便驱车直奔嘉山集附近的杭家。过了嘉山集,往下是一条崎岖的山道,这是一条水泥路,但坡度很陡,上下坡度高差达50多米,如果骑自行车,车闸不灵,很有可能栽到山下去,可以相见被救妇女当时骑车下去的情形。

    水泥路拐弯的地方是一片开阔地,一条小河湾,一座略微凹陷的小桥将嘉山村和范河村连接起来。小河的南边有一个独门独户的红砖小瓦房,低矮破旧,门前有麦地、油菜地,还有菜园子、苗圃之类等农用地,再往前就是一排排白杨树。应该说,乍看这是一个风光秀美的田园农庄,不失为踏青观光的好去处。可谁能想到,就在9天前,这里却发生了一幕惊天动地的壮烈场面,杭世江在这个山间小河湾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随同程军副总经理等领导在农场有关负责人引导下,沿着小河湾察看现场,了解当时事情的经过。接着,大家走进了杭家小屋,屋里光线很暗,墙上挂着一副遗像,那就是杭世江的遗像。据说,他生前很少照相,这幅遗像是根据他的身份证照放大的。

     程总和洪浩主任分别对着杭世江遗像深深三鞠躬。面对杭家的老老少少五口人,我的鼻子有些发酸。

     这算是我们第一次到现场采访,虽然没有专门采访某个具体的人,也没有作书面记录,但我已被杭世江的事迹深深所打动。

     当天晚上,在招待所里,我们彻夜难眠,商量着如何为明天的采访作准备。

(三)

     4月29日上午,阳光洒在小河湾上,照在杭家小屋的屋顶以及门前即将凋谢的油菜花上,气温的回升让人感觉到了初夏的来临。

     几条长凳摆在杭家门前的院落里,周围的居民早已聚集在这里,他们当中有老人、青年,有男士,也有妇女,都是农场职工和附近嘉山村的村民。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地说起杭世江的故事。

     顺着采访思路,鲍处一边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在紧张地做着记录。采访一次又一次地中断,因为不少人在叙述往事的时候,多次激动的无语凝噎……

    我和登宏不止一次地眼眶湿润,鲍处在访问的过程中也在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接下来我们又走访了附近嘉山集上的学校,向校长、学生以及被救者家属进一步了解杭世江的事迹。被救妇女因为受到当时惊吓及冷水浸泡,至今还在医院住院,我们没有惊动她。他的丈夫,一位中学教师充满感恩地表达了对恩人的崇敬和缅怀。

    随着采访的步步深入,杭世江原本模糊的形象渐渐在我们眼前清晰起来,而且有了立体感。他既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他同时又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大好人”;他既是一个好邻居、好同事,同时又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好职工,他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山里汉子。他性格中的成份是憨厚、朴实、勤劳、低调;他人格中的魅力是善良、诚实、博爱、无欺。

     他就像山间的小溪水,默默流淌着心中的爱心、孝心。正是平时这些必然的元素积累起来,才会有他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的壮举。

    “深度采访”才会有深度报道。为了更细致的了解杭世江的先进事迹,我们在4月29日下午再次深入嘉山村和杭家附近采访,唯恐遗漏了重要的新闻线索。当天晚上临行前,鲍处一再叮嘱白米山农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继续收集有关杭世江生前的先进事例,并及时向采访组提供书面线索。

(四)

    按鲍处安排,有关杭世江人物通讯的第一稿任务落在了我的身上,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我唯恐自己的浅薄写作而影响英雄的光辉形象。五一假日期间,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反复梳理采访札记,从字里行间里苦苦思索着标题。可能是压力太大,开始拿起鼠标时,我竟然久久无法进入写作状态,晚上做梦甚至也梦见杭士江的形象……

    调来发在OA网上的关于杭世江的先期报道,同时又研读安徽日报上那篇《激流救人真英雄》的小通讯。我还从网上搜索出关于沈浩的长篇通讯,最后确定了自己的笔调。经过一天两夜的键盘“敲击”,5月3日下午,长达5700字的人物通讯初稿“杀青”。

     5月4日下午鲍处接到初稿后,立即投入夜以继日的案头修改工作。5月5日早上一上班,鲍处就将修稿后的稿子分别发到集团公司程总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邮箱里,同时发至潘村湖的杨登宏、白米山的单彩玉等人邮箱,开始了一个集体校对和修改的流程。经过大家的研读、揣摩和修改,于5月6日下午最终定稿。

     应该说,这篇安徽农垦集团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大家不仅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就连题目都想了10多个,在稿子见诸媒体之前,它在农垦内部就有了一批读者来审读和评判。

     受采访时间的限制,也许该安徽农垦集团还有差强人意的地方,还显得比较粗糙,但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一位草根英雄的人生礼赞。

     惟愿好人杭世江一路走好,惟愿杭家全家幸福平安。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